当前位置: AI资讯 > 内文

相鹏:医疗质量管理不可忽视“患者端”

2021-12-31 关键词:医疗AI

在县域医共体医疗服务体系中,龙头单位县级医院承担着承上启下的职责。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整个医共体建设的成效和水平。

“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县级医院等为重点,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为落实政策要求,《“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年末出台,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补齐县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逐步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

作为建德医院医共体龙头单位,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数字化建设及精细化管理水平。副院长相鹏接受CDSreport“专家访谈”栏目采访时指出,国家推动医共体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基层患者信任并留在家门口的医院接受治疗。因此,当前阶段,医共体建设最核心目标和工作就是提升能力,建德医院遵循政策指引,借助新技术赋能,在持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同时,引导医共体整体能力提升。

内外兼修

持续提升医疗质量

近年来,建德医院在全国和浙江省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9年度“国考”等级B++,较2018年提升超百名;在医疗质量、运营效率等多个维度26项指标中14项获得满分。“省考”成绩优良,被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办公室评为推荐参观医院。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对医疗质量的提升的追求永无止境。相鹏指出,不管是国考、等级评审,还是信息化相关评审,以及胸痛等各类专科评审,都只是具体措施,终极目标还是提升医疗质量。在这方面,建德医院主要做了“内”、“外”两方面的工作:

对内:

打造一支质量管理员队伍。临床、医技、药剂、检验……医院各科室均设立质量管理员。其中临床科室质管员队伍包含三年以上工龄的高年资医生、护士各4位。激励机制方面,质管员完成岗位核心工作,享受相应补助待遇。

构建一套“自下而上”的质量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质量管理队伍均定编定岗并对应具体工作职责,如病历质量专管员、核心制度专管员、信息专管员等,质管员负责深入临床一线了解科室质控情况以及相关需求,并定期组织召开科室质量反馈会。过去开会“自上而下”安排任务;现在则反过来由质管员依托客观数据“自下而上”反馈所管辖质量范围情况,会议对质控事务做到点名到人、点事到人。

构建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从各科室数据到全院标杆数据,以及数据的横向、年度等各维度对比,都能在系统内可视化呈现。系统还嵌入了各类管理工具,方便从科室到医院各层面依数据管理、用数据说话。

对外:

向标杆医院看齐和学习。相鹏介绍,浙江省内三级医院的指标数据会向各医院开放,包括国考、省考排名,同级别、同规模医院排名,以及质量数据、医保数据、DRGs数据等排名均可查阅。通过数据比较,了解优劣势,取长补短。

让患者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在入院时、手术前,向患者交代剖宫产率、早期下床率等指标,邀请患者同医务人员一起参与指标质控。患者了解到指标提升的好处后都会积极参与。在建德医院,患者可参与的指标有100多个,做医疗质量管理不忽视“患者端”,这种方式也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质控核心指标专科化。卒中中心指标、胸痛中心指标、创伤中心指标等比国考指标更细更专科化,医院以这类指标为基础,细化各亚专科领域指标,形成各科室、专业以学科指标为质控核心,同步达成国家统一指标的模式。

比如急诊创伤中心把严重创伤患者从决定手术到进入手术室的时间,缩短至60分钟内。国家对这项指标没有重点监测,时间常被拖延至120分钟。为了缩短准备时间,提高抢救及时率,医院查阅了国内外众多文献资料、标杆数据,对这项指标进行质控并取得成效,获得“2021全国县市医院擂台赛-优化急诊急救服务”铜奖,排名全国前5。

服务与管理并重

AI赋能医院运营优化

近年来,国家在强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出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推进智慧医院建设。相鹏认为,信息化建设不是独立于外的工具,而应始终围绕医疗、服务、管理等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医疗质量以外,在信息化建设支撑下,医院还对患者服务、医院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多项优化。

简化就医流程。当前阶段,依靠人工/手动已经很难简化流程,需要信息化建设支撑。比如,医院要求参加急诊科会诊的医务人员10分钟内到达。传统做法是护士记录会诊发起时间和医生到达时间。借助信息技术,医院在急诊科护士吧台安装了刷脸屏,医生只需刷脸即可,后台会自动采集并计算相关时间。类似的流程简化工作,医院做了很多。

简化管理流程。过去大量的手工报表、数据核算、数据上报、统计分析工作耗费医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应用各种信息化系统,包括惠每单病种上报系统等,帮助医生把更多时间投入医疗、还给患者。

持续数据治理。医院将整个医疗流程嵌入系统,形成闭环管理,并将各诊疗环节相关数据打通,一方面有利于数据展示、统计分析,另一方面通过数据治理,方便临床随时按需抽取和应用数据。各科室质量管理员就是根据科室质控需求,抽取和应用相关数据。

提升数据可及性。可及性的含义是需要时随时可查、可获取并保证准确,随着院内数据治理以及院内院外数据打通,这种可及性已不再局限于一家医院内部。随着浙江省检验检查互认试点实施,患者在任何医院做的检验检查,系统都会以弹窗形式展示给医生,由医生来选择互认与否。医生开具血常规检查前,患者一个月内接受血常规检查的相关指标也会弹出提示,并询问医生是否需要再复查血常规。

辅助各职能部门管理。基本达成后勤数据和管理流程无纸化,持续建设现场检查审核平台、院感巡查、疫情期间房间巡查等各类管理平台,辅助医院管理。过去随领导检查,需要花大量时间一边应对检查一边制作台账。现在,通过平板电脑操作随身平台,边检查边现场拍照、描述、反馈,后台自动形成台账;再次检查时,也能方便调出以往记录。

智能记录和帮助员工成长。对医务人员画像,将他们每天与疾病斗争的过程记录下来,类似游戏打怪,诊疗难度越高、越辛苦,成长指标上升越快越高,医生会从“小兵”成长为“大将”。而被记录下来的成长轨迹会形成数据集,成功案例会被复制。

输血与造血并举

强化医共体同质化建设

国家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县域内老百姓留在家门口看病,因此,服务能力提升绝不仅限于龙头医院。“当前阶段,医共体建设的最核心目标和工作是整体能力提升。”相鹏强调,“绝不能产生虹吸效应,大的越大、小的越小。”作为医共体龙头的建德医院在持续通过各种方式为成员单位“输血”的同时,也注重提升它们的“造血”功能。

首先,按照浙江省县域医共体“规定动作”,采用“一本账一套人马一套管理方法”的模式对医共体进行管理。

其次,让人员流动起来。医院每周派专家到各成员单位去“坐诊”。既诊医疗,也诊管理。各单位也派人来院进修学习。通过人员上下流动引导成员单位向总院看齐。

第三,内部数据上下打通、全域联通,把医共体打造成无围墙、多点医疗服务网络。实现检验检查互认;指标互查;内网完成上下转诊、检查预约,患者上下流动不再无序。

第四,多举措强化医疗质量同质化。首先,为基层医院列出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清单,规范诊疗。其次,在基层医院试点应用CDSS。基层医务人员缺少好的学习机会提升专业水平,且更倾向全科方向,什么疾病都要看。CDSS能够为他们提供实时、可及的知识、决策支持。诊疗规范、临床路径也会嵌入系统为他们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鹏介绍,目前,医共体建设正在产生效果——总院就诊量下降,三四级手术比例上升;分院服务能力提升,轻症患者在当地就能解决,逐步实现患者放心并乐于在家门口看病的目标。

【编辑/杰西】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

医院演示预约
提交以下真实信息,我们将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