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I资讯 > 内文

一文汇总!2024全国两会医疗界代表关注的信息化建设重点

2024-03-07 关键词:医疗AI

3月4日、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别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和委员们齐聚北京,并带来了事关各行各业发展的提案。在卫生健康领域,两会代表和委员聚焦医疗数据互通共享、分级诊疗建设、医疗AI应用等提出了多项提案。

数据互通共享

宋树立:建议医院检查结果互认互通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介绍,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指的是对超声、X光等检验结果所形成的客观数据和影像的互通互认,而非对检查检验报告和医生开具报告的互认。国家卫生健康委很早就提倡开展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但目前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对此,她建议:一、高度重视,以质量安全为保障,建立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统一标准;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复杂疾病,该做检查的还是要做检查,但结果能互认的一定要互认;三、搭建电子病历平台,以电子病例全面铺开为基础,形成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梁廷波:加强医保医疗公共数据互通共享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建议统一构建国家ICD(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库,成立国家级统一疾病与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统一编码标准,确保从现行多版本编码库平稳过渡到国家ICD编码库。同时,建立数据监测和问题反馈机制,定期发布统计分析报告,定期更新编码库,推动编码库的持续优化完善。

此外,要建立医保、卫生健康数据共享机制。建议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数据共享进行研判分析,在保护个人隐私和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公共数据共享清单目录,出台数据共享支持政策。搭建国家医保医疗公共数据互通共享平台,把有关医保支付结算清算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就医人群流数据及时反馈给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适度向省、市、县卫生健康部门开放权限,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查阅、调用、对比、分析数据资源,支撑“三医”协同治理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王岩:加快智慧医院专科信息化系统建设

医疗信息化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岩提出“加强信息互联互通与临床专科结构化数据结合,助力高效智慧医疗”。该提案强调以临床科研为牵引,强化信息系统与临床专科业务的结合。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改革传统电子病历结构。建设更高质量的全流程诊疗数据。在当前互联互通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可满足专科科研创新的连续性全流程诊疗数据闭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降低数据获取成本。完善法律法规,创造医疗数智技术研发、试验、应用的良好环境。建议在数据管理、隐私安全等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尝试在国家层面建立医疗数据流通机制。

万师强:建立京津冀三地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万师强表示,近年来,京津冀医疗资源不均等的状况在硬件上有所缓解,但在其他方面,河北与京津仍存在差距,突出表现在医护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方面。因此,他建议提高三地医护人员交流学习的频率,组织京津专家经常性、制度性到河北坐诊、手术、授课、研讨等,强化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促进京津冀医疗信息共享方面,建立和完善高水平、数字化的信息共享平台,简化医保异地报销、网上结算等流程,为患者在三地就医提供便利。同时,信息共享有助于医生准确、全面了解异地就医患者的情况,提出完善的诊疗方案。此外,还应加强三地间同类型医疗机构合作,共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例如,京津冀三地的儿童医院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加快科室建设,补齐各自医疗服务中的短板。

分级诊疗

蔡秀军: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健康服务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针对我国基层医疗人才缺乏、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民众健康知识普及率不高等问题提交了“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的提案。他表示,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两个非常重要的抓手,要充分发挥好省级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探索远程机器人手术、5G+AR等新技术赋能,突破时空限制将省级医疗资源带到基层。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建议通过推动医共体人员内部有序流动、重构医共体薪酬体系、组建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和推进“三医”融合、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从制度上加强基层服务能力。

张伟滨:构建数字化健康路径闭环,不断巩固居民就医黏性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提出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路径的建议。他表示,为了巩固群众就医黏性,必须跳出基层看基层,才能逐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第一,必须要构建全程、连续的疾病管理路径,确保患者能够在基层机构完成整个就医过程。第二,要充分利用医联体模式,提升医联体内部协作水平,打通诊疗服务壁垒,确保健康管理路径的资源畅通。第三,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手段,建立动态的居民健康管理平台。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上门服务与移动医疗、远程视频问诊相结合的方式,与居民保持实时沟通,不断反馈和监管健康管理数据,延伸居民健康管理的触角,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辖区居民的健康全覆盖。

张文宏: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远程医疗技术、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诊断平台和药物配送的社区延伸,都可以通过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实现大医院精准诊治能力的延伸。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建议,可以通过技术的迭代升级,完成新型的医防融合诊治体系能力提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以基层医疗机构为核心,创新“互联网+医疗”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实现“线上问诊-居家诊断-在线处方-医保支付”全流程管理。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区域,特别是基层卫生体系比较完善、医防融合工作扎实、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比较发达的区域,率先建设以基层医疗体系为核心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从筛查-预防-急性疾病就诊-慢性病发现-社区医生签约-信息化对病人开启新的健康管理模式,规范慢性呼吸疾病管理流程,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提升防控效果。

医疗AI

陈敏: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基于AI的医疗新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陈敏建议,各级医疗机构可以尝试推广基于AI的医疗新应用,医疗AI在大型综合医院的主要实践应用主要集中在如下六个方面:影像诊断、远程医疗、医疗大数据、医生培养、助力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和AI数智化。在基层医院的实践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基层影像诊断、远程审核快速准确应对急性疾病、对基层医院重大慢病的智能防控。

专科建设

刘林林:进一步推进肿瘤规范化诊疗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院长刘林林表示,肿瘤诊疗模式正趋向于慢病化管理,因此规范化诊疗尤为重要。她建议,全面推进落实“三早”策略,注重提高肿瘤早期识别能力和机会性筛查水平的实操性。国家已印发相关通知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但诊疗方式仍需进一步规范。推进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开设肿瘤多学科门诊,为患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同质化的诊疗服务。全面开展肿瘤患者“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关注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等全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为患者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卫生杂志、科技日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

医院演示预约
提交以下真实信息,我们将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