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测指标是专科建设关键环节
据了解,此次河南省省级专病诊疗中心评审工作是根据《河南省省级专科(病)诊疗中心管理办法(2023版)》(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2024年全省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安排等开展的。旨在遴选出医疗技术应用、医疗质量安全等方面代表省内最高发展水平的省级专科(病)诊疗中心,示范带动各级医疗机构本专业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管理办法》明确了多项省级专科(病)诊疗中心依托医院需要符合的条件。其中第一项是“三级医疗机构,设置有专科(病)相关的诊疗科目,相关病种服务质量与绩效分析评价综合数据全省领先”。
可以看到,《管理办法》要求参评机构的专科或专病诊疗服务水平要领先于省内其他医疗机构。作为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参考,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监测结果已经成为参评机构是否满足条件的重要依据。例如,针对慢阻肺,《呼吸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类别中明确了“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住院期间行动脉血气分析比例(RES-COPD-01)”等7项指标;针对高血压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中明确了“动态血压监测率(CVD-HT-01)”等4项指标。
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不仅要反映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诊疗行为规范性,同时也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医院需要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保障质控指标顺利提取的同时,带动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用智能工具支撑诊疗质量
近些年,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指导医疗机构和医疗AI厂商能够更加高效、精准地将AI技术应用至医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了84个应用场景,以此推进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发展。
其中,在“人工智能+”医疗服务管理中的临床专病智能辅助决策应用场景中,《参考指引》明确要使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挖掘、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对收集的临床专科诊疗病历、临床诊疗指南、路径规则等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构建临床专病知识库和人工智能语料库。在高血压、糖尿病、肝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肺癌、房颤、脑卒中、抑郁症等疾病的临床诊疗中,整合多组学基因测序、医学影像、数字病理等多模态数据,综合分析患者的诊断、症状、医嘱、检验检查、手术等信息,实现对专病患者的精准化、个性化风险评估。智能推荐匹配临床诊疗方案,为医生提供智能问诊、治疗效果预测、临床诊疗建议等辅助决策支持服务,提供相似病历诊断治疗信息的搜索与关键信息提取,辅助医生进行规范化诊疗,提高临床诊治效率和医疗质量。
事实上,将AI技术应用于临场诊疗工作的成功案例已经相对成熟。其中,将AI技术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等智能工具深度结合,在临床诊疗和医疗质量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肺癌为例,其不仅是此次河南省公布的省级专病诊疗中心其中一个病种,更是“国考”“等评”等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考核项目。在《肿瘤专业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中,肺癌相关的指标达到了13项,每项指标都涉及到大量数据,同时也深入到了诊疗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突出了对诊疗过程的质量监测。
河南省某专科医院针对肺癌等多个2024年“国考”纳入的肿瘤质控指标,将AI和CDSS部署到了临床诊疗工作中。在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的辅助下,CDSS能够自动分析患者病历信息,对医生诊疗行为进行核查。当出现不符合“国考”要求的问题时,CDSS能够及时提醒医生进行补充或修正。
例如,针对肺癌的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医生可能由于诊疗工作繁忙、患者在外院已完成相同诊断等原因,导致未及时填写到病历相应位置。CDSS会在此时提醒医生及时完成“接受首次抗肿瘤治疗患者需要完成该项目”,并在医生填写完成后再次检查分期内容是否符合国考要求,以事中质控的方式规范诊疗行为和病历书写。而病历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和规范性都将影响“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CA-LC-01)”的最终监测结果。
《管理办法》提到,省级专科(病)诊疗中心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省内示范并推广高水平医学关键诊疗技术,提升基层诊疗能力。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AI技术也将逐渐从根源上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在政策的引导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