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案例中心 > 内文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

案例名称: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决策支持全方位赋能院内VTE管理

申报单位: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

 

一、单位简介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是武陵山地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防保、康复、培训为一体的高校直属附属医院、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直管医院。

 

二、医院信息化发展

2016-2020年,医院初步建成互联互通平台,实现了医院信息数据的标准化,开始启动智慧化医院建设,移动OA、自助挂号缴费等改变了以往的工作习惯及就诊流程,远程医疗等新型医疗就诊方式也全面铺开,信息化建设极力配合医院的发展,在第一时间响应医院各方面的信息化需求。

 

2021-2025年,以强基础,重需求,优化流程,搭建智慧化医院为思路,优化中心机房建设,基础网络搭建,对既往系统进行二次实施开放,确保发挥信息系统该有的效能,重新对门诊及住院的各类流程进行探索,争取通过信息系统再次简化流程,搭建互联网医院,实现患者的在线就诊、处方流转,根据医院的发展情况适时实施智慧医院建设。

 

进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时代,无论是出于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还是患者就医体验的提升,都要求医院信息化系统提档升级。尤其是在各临床专业的质控上,迫切需要将以往基于人工手动抽查的质控方式转向事中的、实时的质控模式,在降低人力、时间成本的同时,通过事中规范诊疗行为,从源头提升医疗质量。对于医院精细化管理来说,也迫切需要更详细和全面的数据分析,辅助管理者了解医院运营情况,并针对性制定发展战略。

 

三、需求分析

101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形势严峻

1. VTE发病率和住院率呈上升趋势2016年至2021年,全国纳入分析的住院剖宫产手术患者中,医院获得性VTE收治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21年最高,达到0.34‰;这些患者中各类型医院获得性VTE病死率均高于无VTE患者病死率。

2. VTE患者医疗资源消耗增长

2016年至2021年,全国纳入分析的住院内科系统重症患者中,医院获得性VTE患者平均住院日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最高达到29.66天,而无VTE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15.07天。VTE患者在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方面都高于无VTE的患者,提升对VTE患者的院内防治,对于降低医疗资源消耗有重要意义。

3. VTE防治措施实施率不尽人意

无论是对VTE防治的认识还是指南依从性,均不尽如人意,我国院内VTE整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02 VTE防治难点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因高发生率、高漏诊率、高死亡率严重威胁着患者健康。住院患者的VTE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导致误诊漏诊。VTE防治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课题,已连续4年被纳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各地《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院内VTE防治相关工作也是重要考察指标。

1. 缺少科学的VTE防治体系和管理路径。

2. 人工数据采集工作量大。

3. 患者病情变化需实时监测。

 

03  VTE防治需要医院提升信息化水平

VTE防治中心的评审细则中,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全国医院信息系统升级的背景下,将融合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的工具用于VTE防治工作的条件也已经成熟。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VTE智能防治体系建设

01 技术路线

VTE防治系统需实现对VTE患者进行自动化、动态化风险判断,结合循证医学知识库智能推荐恰当预防,推进 VTE 防治的质控“关口”前移,加强 VTE 防治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促进 VTE 防治形成长效机制,最终实现降低院内VTE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总体目标。产品架构设计总体分为数据采集层(从业务系统采集),数据解析层(技术层),以及前端应用层(消息推送)。

1.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后结构化处理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将非结构化的临床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实现自动识别VTE风险信息,并自动抓取临床科研CRF数据。针对医学表述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系统标准下疾病、指标、治疗等术语表达不一致的问题,以ICD-10、ICD-9-CM3等行业标准及权威教材用词为基础,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清洗流程将医学自然语言进行规范化及标准化,完成多样化数据至标准化、规范化数据的转换,以便于对医学用语规范性进行评价,以及对信息进行匹配、对比、分析。

2.机器学习构建疾病预测模型

通过在病例中抽取模型特征,进行模型训练;通过实体识别、实体关系、实体标准化任务等进行深度学习的训练,最终使模型实现包括疾病和症状的匹配关系、疾病的年龄属性匹配、疾病的性别属性匹配、疾病的病程属性匹配、疾病的科室属性匹配等。

3.数据学习和医学规则抽取支持决策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医学实体,依据医学本体逻辑将各实体进行关联,形成大规模可循证医学语义网络,为VTE临床诊疗决策支持提供知识引擎。并通过抽取临床诊疗指南等权威文件中的医学规则,直接生成可执行代码,训练系统学习本院历史数据,形成本院个性化的防治方案。

 

02 功能实现

1. 制定院内VTE防治策略

该院医务、质控、信息等部门需依据VTE防治相关指南制定院内VTE防治策略、防治规范评价机制等。此外,根据VTE防治相关指标制定了院内质控规则,并引入了基于AI的VTE智能防治工具,在院内信息化系统进行部署。

2. VTE风险事前评估

VTE智能防治系统,根据不同科室部署了相关风险评估量表。系统可自动抓取患者各项数据,对于未进行出血风险评估的住院患者进行智能评估,并在病历中提醒医生进行风险评估,同时提供AI评估结果供参考。基于AI的VTE智能防治系统实现了各类评估量表的电子化、自动化,减少医务人员重复劳动。

3. 风险事件实时事中提醒

在诊疗全流程中,VTE智能防治系统会实时抓取患者数据,在转科、术前、术后等诊疗环节自动评估患者VTE风险,并通过弹窗等发出预警。医护人员点击风险预警,会提示异常数值和评估依据。通过数据对接,VTE智能防治系统形成了医护系统的信息闭环,不让医护人员遗漏每个重要信息,规范诊疗行为,有效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4. 全院VTE防治信息统计监控 

VTE智能防治系统可定期汇总临床VTE防治过程数据,纵/横向比较各科室院内VTE评估、预防质量,辅助医务管理人员从关注“做没做”转为重点关注“做得对不对”。此外,系统还可对院内VTE发生率、致死性PTE事件等终末指标进行监测分析。

五、应用成效与亮点

01应用创新

1. 信息自动抓取

医院多个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将患者信息处理成结构化数据,以供系统进行监测、回填、提醒、分析等;同时,系统结合智能化临床路径,可对患者信息可帮助医务人员将评估、检查检验结果等信息自动回填至病历系统。

2. 风险动态评估

针对不同科室,基于AI的VTE智能防治系统根据需要配置了不同的评估量表,自动抓取并填写患者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并可通过分析病历信息识别患者转科、接受手术等关键节点进行动态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实时提醒医务人员,对危险情况可及时预警,遇到高危情况甚至可以对诊疗行为进行卡控,引导医生规范实施VTE防治。系统在识别肿瘤患者后,自动使用两张评估表完成危险分层并推送给医生,帮助医生精准评价患者VTE风险。

3. 诊疗全程质控

系统在患者入院时,即可基于人群特征智能识别VTE风险,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并进行筛查措施和预防措施推荐。在治疗过程中,系统会动态监测患者指标,根据患者VTE风险评估结果,智能推荐预防措施。患者出院时,系统会给出重点人群出院带药监测与提醒,生成随访队列计划。

4. AI智能拦截

针对医嘱,系统会实时分析患者风险,对不恰当的医嘱进行自动拦截。通过对不规范的诊疗行为的事中干预,加强对环节质量的控制,最终改善终末质量。

5. 便利的交互模式

系统支持医生和护士评估结果的互通,医院可灵活选择评估实施人员,打通医护屏障,实现医护联合VTE防治。此外,预警、拦截、提醒等信息可与医生工作台、微信等通信工具衔接,方便医生实时查看信息。

6.  灵活卡控设置

根据不同科室、人群、节点的需求,该院在不同节点设置了不同级别的卡控,在需要动态评估、复评等关键节点发出强制提醒,医生完成操作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操作,从而提高诊疗规范的依从性,全面落实指南防治要求。

7. 全院指标监控与分析

VTE智能防治系统不仅能让医院管理和临床了解到出院患者情况,同时在院期间也可以了解到评估干预情况。结合AI的VTE智能防治系统可对VTE防治相关指标全维度可视化管理,关键节点关键指标的统计帮助医院管理者实时掌握全院VTE防治情况,并可分科室、分病种进行VTE防治效果监测。

 

02应用成效.

1. VTE规范防治措施有效提升

2023年6月使用基于AI的VTE智能防治系统以后,全院VTE风险评估率迅速从60%提升至87%,中高危出血风险风险评估率稳定在70%左右,入院24小时、转科前/后24小时、术前/后24小时、出院前24小时评估率同步明显提升。该院在VTE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实施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基于AI的VTE智能防治系统对于VTE防治工作开展提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2. 质控关口迁移

系统的实施将质控关口前移到环节,通过综合分析过程质控指标和终末质控指标,帮助医院管理人员实时掌握临床防治情况与管理效果,彻底解决以前依靠抽查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管理严重滞后的问题,提高了VTE管理效率。

3.  全院VTE防治意识提升

基于AI的VTE防治系统上线后,大幅提高了医务人员VTE防治意识,相关预警触达大幅下降。智能的提示和评估表填充减少了医生评估的时间,减少了因突发VTE造成的医疗风险,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有力支撑医院管理决策

在实施过程中,该院定期开展关于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实施相关的院内培训,建立了VTE随访机制。根据VTE智能防治的系统的数据统计,定期分析薄弱环节和科室,针对性制定相关改进措施。

5. 建立VTE防治管理闭环

在智能化工具的辅助下,该院逐步建设完善了VTE防治体系,实现VTE“风险评估-高位预警-辅助决策-实时质控”闭环管理,累积了大量出院病例随访数据库等。

 

六、体会与展望

基于人工智能的VTE智能防治系统提高了该院VTE管理效率,并将质控关口前移到环节,通过综合分析过程质控指标和终末质控指标,帮助医院管理人员实时掌握临床防治情况与管理效果,彻底解决以前依靠抽查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管理严重滞后的问题。系统还统一了全院VTE风险因素的解读标准,确保患者在不同科室均能获得同质化的防治方案,实现了全院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