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萍介绍,医院尝试了许多办法加强罕见病筛查工作。例如通过人工方式,对近3~5年的急诊病历进行回溯。“这种方式的工作量非常大,且效率非常低。很多时候最终只能筛选出几例疑似病例,难以真正达到早筛早诊的目的。因此,医院亟须一个能够从医疗大数据中挖掘罕见病关键信息的工具,代替人工筛查工作。”
“医院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深度挖掘医疗数据,对有特征性字段或影像结果、检查检验结果等自动匹配,不断缩小数据池范围,从中筛选出高危患者。这是此前最耗费人工和时间的环节,也是制约罕见病诊疗发展的重要原因。”张宁萍介绍,医院从2023年开始与惠每科技合作,基于深耕CDSS多年的经验和技术力量,共同开发了适用于院内多场景、多平台的惠每罕见病AI筛查系统。
该系统集合了医院和惠每科技双方优势,在罕见病诊疗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首先,系统具备较强的数据治理能力,能够将各环节、多维度的非结构化字段处理为结构化数据,打好了数据基础。其次,系统内置的罕见病AI筛查模型汇集了不同病种的特征信息、诊疗规范、指南等文件,每个病种的文件均在多位专家的审核下进行汇总,以此保证模型更贴近实际临床需求。最后,系统基于CDSS技术,不仅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筛查,还能够实现诊间的实时预警,切实提升罕见病筛查效率。
“系统上线之初,在诊间预警了一位7年间确诊了7种疾病的患者。经过酶学和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法布雷病。相较以往动辄几年到十几年的诊断过程,这位患者可以说是比较幸运的了。确诊后,这位患者很快开始了治疗,病情迅速进入了稳定期。”张宁萍表示,目前系统已经部署在全院各个科室,弥补了此前不同领域医生对罕见病诊断了解不足等短板。“它就像一个智能医生助理,时时刻刻保持警醒,一旦任何其他系统出现了罕见病高危信息,CDSS就会提醒接诊医生,并推荐下一步检查项目或邀请心内科专家进行会诊等。”
在中山医院应用的3个月,惠每罕见病AI筛查系统一共筛查了13657例患者,发现了392例高危患者,最终7例确诊。其中,4例确诊患者是通过CDSS临床前瞻性提醒发现的,相较以往,罕见病诊断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于洪波表示,惠每罕见病AI筛查系统主要解决了医院三大问题:一是实现了罕见病在院内的早筛早诊;二是在治疗过程中辅助诊疗,基于相应的指南和文献提供治疗建议;三是积累更多的数据,推动罕见病临床研究。
对于CDSS在罕见病筛查工作中的应用,张宁萍表示针对法布雷病的版本已经基本达到预期。同时,她希望未来双方能够继续加深合作,一方面将筛查系统推广至其他医疗机构,另一方面将CDSS应用到更多专科领域,发挥AI技术的推进作用,赋予大数据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