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I资讯 > 内文

乌鲁木齐经开区构建人工智能质控新模式

2019-10-17 关键词:单病种质控/上报,医疗AI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2018-2020年)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落实县级医院功能定位,力争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为建设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卫健委(以下简称经开区卫健委)积极探索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并于今年8月在经开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启了医疗质控“经开模式”,利用 AI 管控医疗过程质量,规范临床医生的诊疗行为。

据悉,新疆地域辽阔,卫生资源总体供给不足,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经开区人民医院作为区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综合服务能力较为薄弱,临床医生在急性脑梗死、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等危重急症病的诊疗规范性亟待提升。为强化区内医疗“造血”功能,提升医院质量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由经开区卫健委牵头,在经开区第一人民医院引入了惠每AI质控系统进行急性脑梗死、VTE 等病种的自动化过程质量管理。

“‘大病不出县,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不出区’是群众的健康诉求,也是经开区健康事业的目标。去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经开区要抓住机遇,充分运用新技术,提高医院的综合能力,让患者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保障。”经开区政府副区长、管委会副主任卢艳红说。

临床与信息化结合 打造不离开的“专家队伍”

经开区卫健委牵头建立的医疗质控“经开模式”,是将基于循证医学知识库的医疗 AI 无缝嵌入经开区第一人民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AI 自动提取患者完整病历数据,实时处理分析,在诊疗过程中,依据设定的单病种过程质量指标,自动对病历进行流程性的检查,实时提醒医生有缺陷的诊疗行为(例如没完成相关风险评估、药物剂量不足),引导医生按照指南要求完成诊疗项目。如果医生不按提示完成诊疗项目,提示将一直存在,由此强化医生对质控指标的认识。AI 通过对涵盖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单病种过程质量指标进行追踪评价,控制环节质量,最终改善终末质量。同时,AI 系统建立相应的事后回顾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实时上报质控数据,以便医院管理人员及时核查和制定改进方案。医院管理人员还可将系统监测的相关指标与医生的绩效考核挂钩,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提升医生的规范意识。

目前,经开区第一人民医院已经开展了急性脑梗死、VTE、心绞痛、小儿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成人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急性冠脉综合征7个病种的质控,均已取得初步成效,且临床医生的规范意识在逐步提升。系统数据显示,应用该系统一个月,全院 VTE 风险初始评估率由0%提高到32.79%,脑梗死质控指标综合达成率提升了52.8%。接下来,将通过AI质控模式的优化与管理方案的完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造不离开的‘专家队伍’,有利于强化医院自身‘造血’功能,改善基层优质医疗资源的紧缺状态。我们会始终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推动经开区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经开区的稳定建设。”卢艳红说。

本文转载自“中国网”。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

医院演示预约
提交以下真实信息,我们将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