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I资讯 > 内文

赵彩莲:单病种管理既要上“手段”,也要行“方便”

2020-1-7 关键词:单病种质控/上报

“单病种管理不仅要事后有‘数’可报,最重要是让内部管控有‘据’可依。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等融合应用,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实时看到整个过程,保证医疗的同质化。”

在12月25日举行的“浙大一院医疗质控体系建设云峰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质量管理部主任赵彩莲结合医院单病种质控实践,介绍了如何“抓好”过程指标与“报好”事后数据。

01

信息化补齐管理短板  “抓住、管好”监测指标

单病种质控的出发点是让患者在既有条件下,得到最合适的医疗服务。国家卫健委发文将51个病种纳入监测范围,基本覆盖所涉学科50%的常见病、多发病,制定的监测指标共867个,以便于精细化的循证管理。“国家为单病种划了‘重点’,引导医院‘抓好’过程质控,统计分析结果数据。”赵彩莲道出单病种新政的意义。 

国家为医院单病种质控的考量打造了“标尺”,但医院对指标的过程监管并未全面落实。一方面有临床意识薄弱的因素,也与医院电子病历智能化层级相关。监测指标一般来源于住院病历,要求执行及时、可追踪、可溯源,仅依靠人的主动性,不易满足时限性、规范性要求。“医疗AI在加强过程监管、管理医生行为层面提供了很好的‘手段’。”赵彩莲说到,并为及时调整管理方式提供数据支持。 

浙大一院作为 “国考”成绩A++的医疗机构,对标国家单病种管理要求进行信息化建设。将病种管理路径、诊疗规范融入医疗AI知识模型,与临床工作流程集成,实时给予临床医生诊疗质量缺陷提醒、管理部门过程数据反馈。“从质量数据挖掘利用到指标体系构建,落实管理流程的闭环与业务流程的闭环,提高管理效能。”赵彩莲概括了院内智能化质控体系,信息化手段弥补了管理短板,使单病种监测指标“抓得住、管得好”,促进院内质控督查的常态化。 

02为数据上报“行方便” 防止事后质量修正

数据作为单病种质控的重要支持,要有客观的结果数据反馈,用数据评价质量持续改进的成效。医疗AI将指标量化,迅速反馈院内整体、细化的质量情况,为医院管理部门提供客观可靠的决策依据。“帮助我们对不达标的监测指标及时改进,防止了事后修正,事后修正没有效果。”赵彩莲表示。 

在单病种新政的持续推进下,医院不仅要执行质控路径,也要落实病种数据的及时上报。“我们做过统计,人工上报一份病种数据要花30~50分钟,医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觉得这项工作没有价值,占用了临床时间。”赵彩莲介绍,对此医院推进了数据自动上报的AI应用。临床医生打开AI系统,选择病例入组后,系统自动从医院信息系统提取数据进行填报,医生根据系统提示进行来源核对,对未提取的信息进行人工填报后就可以提交。该院一位心内科医生在会议上演示系统时表示,AI填报的准确性高,也提高了上报效率。 

“这个工具上线后,减轻了临床上报负担,医生就愿意主动上报,现在积极性很高。”赵彩莲说到,目前该信息化应用已覆盖至急性脑梗死、心力衰竭等8个病种,将进一步扩展应用范围。“从医院角度来说,我们报给国家并不是最重要的,更有意义的是有数据进行纵向(医院内部)和横向(医院之间)的比较,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点击会议链接观看直播回放:

http://tv.mdweekly.cn/app/index.php?i=4&c=entry&share_uid=134117&rid=1027&do=index2&m=wxz_wzb&wxref=mp.weixin.qq.com#wechat_redirect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

医院演示预约
提交以下真实信息,我们将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