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I资讯 > 内文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热情背后医院如何避免亏损

2023-1-12 关键词:DRG/DIP医保控费

2022年12月29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医学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对于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的管理作出了诸多细则规定,包括双中心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旨在解决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减少跨区域就医。自2019年确定第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以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明显加速。在带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作为区域疑难重症支撑的区域医疗中心也面临更严峻的医保控费挑战。

01

建设如火如荼,2022年覆盖所有省份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中,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都是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的重要组成,二者职责不同。

国家医学中心主要是筑高峰,起引领作用;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旨在建高原,补齐区域间的诊疗水平和医疗资源短板,起接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国家医学中心的考核评价中重点考核“揭榜挂帅”任务落实情况和行业示范引领情况,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则重点考核区域带动情况、患者跨区域和跨省就医情况。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初衷是将国家高水平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到优质医疗资源匮乏、人口多的省份建设分支机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其项目设置过程中,先确立输出医院名单,再由输入地与输出医院进行项目合作沟通后申报。作为省委共建项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被多地政府列入工作目标中,部分地区省委书记牵头与输出医院进行项目沟通。

2022年5月四部门印发《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中提出,2022 年底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省份。随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明显加速,仅2022年半年就先后批复了2批共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除了数量上的增长,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输出医院不再局限于北京、上海等地,覆盖的重点专科也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已分四批共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开始实施,基本覆盖了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

02

与DRG支付方式改革并行,医院如何应对控费挑战

与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热情相对的是DRG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控费”挑战。

由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承担着攻克疑难重症和临床创新的任务,接收的都是该区域其他医疗机构无法解决的复杂病种,这也是意味着其消耗的医疗资源和费用不菲。在DRG支付方式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才能避免“亏损”风险。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杨燕绥教授在国际医疗质量与安全大会的分享中指出,这种情况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共建医院必须建立专家小组,分析这些复杂病种的影响因素,构建费用模型,以此和医保进行谈判,让其进行合理分担。

在医院层面,建设医院自身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在“2022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分享中提到,输出医院本身也要有所取舍,集中精力建设重中之重的学科。医院收治的病组要与医院的专家队伍、设施设备相匹配。这也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带动区域诊疗水平升级的目标相契合。如果三级医院继续接那些基层都能治的普通疾病,“亏损”可能是迟早的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基层能接收的疾病分下去,构建紧密医共体。

也有一些医院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契机,找到了提质增效的关键。在建设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的过程中,河南省肿瘤医院向外取经,开展了肿瘤日间诊疗试点。2021年日间出院患者约6.9万次,占比37.5%,得到了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此外医院还尝试了首诊MDT诊疗模式,并在医院全面推行加速康复外科ERAS。

为应对DRG 挑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医院则创新诊疗模式,提出了“融合病房”的方案。脑血管专业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以及康复科整体结合起来,形成了“融合病房”。以疾病与患者为中心,将内科、外科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内科医生的效率,还可以减轻外科医生的工作负担和工作量,与此同时也减少了患者在三个科室跑来跑去的时间消耗,提升了效率。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

医院演示预约
提交以下真实信息,我们将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