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此项考核指标早已有数据统计,也凸显了其亟需提升的必要性。例如,《2022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统计了202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兵团共1404家医疗机构28668例结肠癌(手术治疗)(CoC)有效数据。其中,术中淋巴结清扫≥2站/例(D2/D3)完成率为74.54%,淋巴结清扫完成率仅为53.53%[2]。
为有效规范临床医生行为,提升病历书写质量,弥补人工质控的不足,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在探索利用智能工具实时监测和提醒医生,在关键环节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某连续获得绩效考核A级的肿瘤专科医院应用了基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的国考肿瘤质控平台,多项国考肿瘤指标得到显著提升。基于平台的智能预警功能,当医生出现偏离国家标准和要求的行为时,平台能够及时提醒,帮助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遵循规范;书写病历时,平台的智能审核功能可以帮助医生在病历书写时保持规范,减少因认知偏差而导致的病历书写错误,确保病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图片
例如,某肺癌患者住院期间接受肺癌手术治疗,医生书写手术记录并保存时,平台会自动核查手术名称或手术过程描述中是否提及淋巴结清扫。若两者均未提及,平台则会通过CDSS弹窗提醒“肺癌切除术术中淋巴结清扫率未达标”。医生需要对未达标项进行补充和完善,才能正常保存病历。
该平台上线1个月后,医院“术中淋巴结清扫率”从83.40%提升至93.10%,同时相关规则触发率初步下降,反映了临床医生规范诊疗和书写病历的意识显著增加。此外,试点科室的多项国考指标提升效果更加明显,例如“首次治疗前临床分期评估率”从不足60%迅速提升至96.77%,有效规避了因诊疗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失分问题,解决了因病历书写不规范所带来的扣分问题。
通过国考肿瘤质控平台,医院构建了从手术操作到病历书写的全过程质控闭环。客观质控数据的汇总和分析还能够进一步辅助医院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控工作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措施。
可见,以智能化方式在事中提升过程质量,不仅在医生规范诊疗行为和辅助病历书写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还为管理人员解决了以往人工质控的弊端。随着国考、等评、智慧医院建设等政策对医院的考核标准不断升级,智能工具在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资料:
[1] 李培全,刘青,刘开江,等.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J].中国内镜杂志,2018,24(12):7
[2] 《2022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