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I资讯 > 内文

专家解读:改善患者体验的27项指标 医院如何提升?

2023-07-07 关键词: 医疗质量管理

2023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于2023-2025年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并发布《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评估指标(试行)》。

随后,河北和北京分别印发了《河北省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在国家版20项重点任务的基础上,河北省和北京市分别根据当地情况进行了细化,重点任务增至22项、23项。

未来三年,医疗机构具体要怎么做?CDSreport结合2023患者体验大会上几位专家的观点进行了提炼和整理。

患者体验≠患者满意度

主题活动发布后,医疗行业学协会、媒体、医院等纷纷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在近日举办的2023患者体验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医疗行业对患者体验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体验≠患者满意度”,患者体验也不能简单地用患者满意度来衡量。

美国患者体验调查项目HCAPHS (Hospital Consumer Assessment of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Systems) 将患者体验的定义为,“医疗机构中应该发生的事情是否确实发生”,即“服务落实度”,比较客观。而患者满意度指的是医疗机构是否满足了患者对医疗体验的期望,强调就诊前的期望与就诊时的体验的一致性,相对主观。

CDSreport对比发现,虽考察维度不同,但HCAPHS对患者体验的定义与《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评估指标(试行)》的设置逻辑基本一致。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评估指标(试行)》的27项评估指标中,9项指标考察医院“是否”提供了指定医疗服务,如“是否提供预就诊服务”“是否提供加速康复外科服务”等;13项指标考察医院开展指定医疗服务的范围,如“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临床路径入径率和出径率”;4项指标与医疗服务响应时间相关,如“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急诊留观患者平均滞留时间”等;以及医院智慧医院建设情况。

从指标来看,评估维度从医疗服务内容,到服务范围,再到服务效率,层层递进,考察医院在各个环节对医疗服务的“落实度”。

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医疗服务落实度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鼓励,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加大智慧医院建设力度,为改善医疗服务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支撑;积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并为临床诊疗服务提供高质量辅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实际上,在医疗服务内容、服务范围和服务效率各个层面,信息化技术都可起到支撑性作用,提高医疗服务的“落实度”。

例如,在预约就诊服务中,《方案》鼓励二级以上医院运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预约诊疗精准度,对于诊断明确且因相同疾病就诊的复诊患者,可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或预约诊疗平台,预约复诊所需检验检查。

2023患者体验大会上,有专家表示,提升患者体验的难点之一在于,患者体验的追溯性较差,通过终末端的数据无法定位问题具体什么时间,出现在哪个科室,发生在哪个环节。进行过程管理,分析问题所在并进行改进,是近年来医疗质量提升的趋势。

《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也提出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提高过程质量。虽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级医院评审等考察医院整体数据,但2023年各专业质控改进目标中,均鼓励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实现目标的因素,建立监测及评价机制,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反馈。

以临床路径管理为例,通过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丰富临床路径覆盖病种数,还可提供详细的“过程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在临床路径管理中,通过基于AI的CDSS实现智能化临床路径,可以基于病种标准化诊疗路径辅助临床医生完成患者风险评估、诊疗等,还可在病种、科室等维度,统计各病种的出径率和入径率,以及病种管理中的各项质控和资源消耗指标,为医疗服务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

可以看出,在医疗服务内容、服务范围和服务效率的层面,都可通过医疗服务的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提升来实现患者体验的目标,打造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

医院演示预约
提交以下真实信息,我们将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