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CMI作为衡量医院收治病例难度及资源消耗的核心指标,已成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院等级评审以及医保支付改革中的关键评估维度。
在医保DRG/DIP付费体系中,随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全面推进,CMI值被纳入了对医院医保支付考核指标,CMI值越高预示着支付率就高。以某三级医院为例,当 CMI 值从 1.2 提升至 1.5 时,在同等病例量的情况下,医保收入能够显著增长 25%。
在绩效“国考”中,CMI值被用于校正“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以及“次均住院费用”等关键指标,直接影响医院的综合评价结果。
在医院等级评审中,《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2022版)》明确将CMI值列为医疗服务能力评价的关键指标。
“国考”CMI值提升的多元路径
那么如何合理提升CMI值?加强顶层设计,以系统性管理思维优化医疗质量与服务效能是关键。例如由院党委牵头成立工作小组,书记、院长牵头挂帅,分管领导分片包干,将“国考”的56项考核任务精准分解至各个职能部门,并重点针对CMI值、四级手术占比等指标实施专项提升行动,通过PDCA循环持续优化医疗质量与服务效能。
技术创新与专科建设也是提升CMI值的重要途径。聚焦临床痛点与学科前沿,通过跨学科协作攻关关键技术,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打造特色“拳头学科”,提升疑难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
当然,CMI值的提升也离不开病案工作的有力支撑。CMI值产生的数据来源是病案首页。作为CMI数据生成的重要环节,病案工作需要设计更加合理的工作流程,提高病案数据内涵质量,及时、准确、有效地上传至各级管理部门。将“病案首页质量控制”“纸质/电子病历及时签收归档”“提高诊断ICD-10和手术ICD-9-CM-3编码质量”“病案统计与数据标准传输”等作为重点模块,强化管理和深入研究,是提升CMI值数据质量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CMI值并不是越高越好。虽然高CMI值代表医疗机构内病情较为严重或者使用的医疗资源比较多,但过高的CMI值可能代表医疗机构内存在过度医疗或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医疗机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CMI值提升目标,切忌盲目追求CMI值提升而忽略了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简介(2025版)
2. 以CMI为导向病案管理精细化的探索与思考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