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I资讯 > 内文

有数据!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CDSS专病管理新路径

2020-1-15 关键词: 单病种质控/上报/资源消耗

医疗质量作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维度,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与医院发展。近年来新医改进程不断深化,引导医院加强内涵质量建设与管理,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以下简称“三峡医院”)在新形势带动的管理变革中,以医疗质控工作难点为导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活动进行主动的全程管控、及时反馈,推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促进医疗质量水平有效提升,保障患者安全。

01

37.4万次使用!推动医疗质控的全员参与

医疗质量管理是对医疗活动全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督、改进,其涉及范围广、事项繁杂,仅依靠管理部门人工进行质控效率低下,也难以实现连续性、过程性的质量管理。需要推动质控工作的全员参与,从临床个体控制与相互控制上进行质量改进。 

三峡医院在探索信息化质控模式过程中,引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循证医学知识库的惠每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在医疗行为实施的关键节点提供循证知识支持,管控医疗质量。CDSS在“横向”层面是为医护人员与管理部门提供质控提示、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数据反馈等模块应用,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在“纵向”层面是进行单病种过程质量管理、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管控等全程管理。通过深入医疗活动中各环节,自动进行问题发现、缺陷提醒、数据汇总的不断循环,改变传统的“突击式”质量管理模式,促进质控工作的标准化、便捷化,提供给医护人员获取知识的便捷工具,引导临床主动参与到质量管理中。 

智能质控工具上线以来,临床的接受度逐步提升。根据2020年8月-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临床使用总数(临床点击CDSS推荐结果)达37.4万次,且呈持续上升趋势,从8月的1.97万次提升至12月的10.55万次(图1),使用的功能模块包括质控提示、知识查询、诊断详情、治疗方案等。反映质控工具符合临床诊疗需求,有效调动了临床使用积极性,通过信息技术与个体控制的融合,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

http://www.huimei.com/real/img/_@@_16106929468225881.png

 图1 2020年8月-12月临床使用情况 

02

为医院“专病化”管理开辟新路径

近年来国家卫生主管部门逐步将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常见病纳入监测范围,制定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管理路径,临床医生需要及时、规范地完成相关诊疗项目。三峡医院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CDSS强化疾病的规范管理路径,给予临床医生专科化、专病化的应用支持,为医院专病化管理开辟新模式。

以院内VTE防治为例,VTE与住院事件密切相关,及时的风险评估与恰当预防是世界性医疗保健难题。三峡医院将CDSS与医生工作流程结合,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病历数据,实时提醒医生在入院24小时、转科24小时、术后24小时等关键节点进行风险评估。一旦患者风险评估为中高危,将进一步提醒出血风险评估并推荐恰当预防措施。

通过8月-11月的四个月应用实践,院内VTE防治从以往的部分科室被动防治转变为全院性标准防治,对6399名住院患者进行了VTE筛查与风险管控,全院VTE风险评估率持续上升。其中重症康复病区、骨科脊柱病区、妇科等16个临床科室/病区的评估率提升至70%以上(图3),使中高危患者得到及时的筛查与预防。

http://www.huimei.com/real/img/_@@_16106929709336502.png

图2 CDSS院内风险管理效果

三峡医院在VTE防治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扩大AI质控覆盖的病种,实现多种疾病的监控。以急性脑梗死这常见的高危疾病为例,患者发病后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可改善病情,CDSS按照国家单病种管理要求,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全程监测患者的NIHSS评分、48小时内抗栓治疗等脑梗诊疗指标,如果医生未完成相应诊疗项目将实时进行提醒。

根据8月-11月的质控数据显示,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指标完成率月平均值为53%,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48小时内抗栓治疗”、“他汀类药物治疗”等重点指标在11月的完成率依次为84.7%、86.1%,达全国先进水平。通过临床诊疗规范性的有效提升,改善患者预后。

医疗质量智能控制体现在医院管理者身上就是对院内整体质控情况的可视、可控。CDSS对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与临床诊疗情况进行自动采集、统计,实时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可视化质控数据,及时了解临床“做得好不好”,以及对质控效果进行评价,以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通过医疗质量的闭环管理,推动质量持续改进,为患者打造安全防护网。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

医院演示预约
提交以下真实信息,我们将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