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I资讯 > 内文

CHIMA干货分享|“无围墙”信息一体化的规划与建设

2021-8-31 关键词: 医疗AI

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支持部分实力强的公立医院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事实上,“单体多院区”模式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发生重大公卫事件时,在国家持续推进分级诊疗的背景下,大型公立医院以“单体多院区”模式发展,有利于医疗资源,缓解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在单体多院区格局下,如何实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同质?在上海市内拥有多个院区,并通过多种医联体形式将服务范围延伸至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解决方案是——“无围墙”信息一体化模式。

01跨区域、多院区管理模式是公立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仁济医院拥有四个定位功能不同的院区。东院区功能定位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医学中心;西院区定位为专科特色明显的综合性精品医院;南院区定位为“5+3”新建综合性院区;北院区定位是生殖医学中心,设有上海市人类精子库。

此外,医院还通过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将服务延伸至市内各级医院以及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比如:长三角医联体纳入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无锡市SK医院。市内紧密型医联体纳入嘉定区中心医院、宝山区大场医院。各专科联盟分别纳入安达医院;长航医院;杨思医院;以及金桥、潍坊、塘桥、周家渡、南码头等一级医院。

对于大型公立医院来说,建设和发展多院区有其必然性。内因在于:单一院区空间规模受限;不能适应激励的医疗市场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外因在于:地区人口分布改变引起人群医疗服务需求的改变。符合政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需要。应对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转换医院功能的需要。

可以说,跨区域、多院区管理模式是大型公立医院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如何实现跨区域多院区“同步、同质”发展是巨大的挑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多院区信息系统如何整合,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医疗质量和学科竞争力,是相关管理人员面对的课题。

02“无围墙”信息一体化建设意味着同质与共享

仁济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龚俊在“CHIMA 2021”上指出,做好跨区域、多院区信息管理工作需要构建“无围墙”单体多院区信息一体化模式,其内涵有二:

“单体多院区”意味着,以仁济医院本部医疗服务标准为各院区及医联体标准,打通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医联体各成员医院等同于分部、院区,建设逻辑上的单体医院;仁济医院将医疗资源下沉至各分部、院区;医疗活动在多院区无障碍进行,由仁济医院统一监督管理。

而“无围墙”意味着,通过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电子病历、医疗资源、科教科研等多个维度的共享。

在“无围墙”信息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一系列难点:

1. 信息互联互通难:各院区系统不一致,流程不统一。

2. 价格体系无法衔接:长三角各地收费标准不统一、医保政策不统一;各医疗机构等级不一致导致服务价格体系不统一,专家门诊收费标准存疑。

3. 同质化管理难:各院区由于地域差异,服务管理需求不一致;上级医政管理要求不一致。

4. 医疗质量差异大:总院对分院的医疗质控困难。

5. 全程服务能力弱:总院与分院区信息无法共享,难以形成为患者的一体化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为了克服困难,提升各院区、分部总的医疗服务质量,仁济医院构建了“无围墙”信息一体化的整体架构,即依托仁济医院信息中心,在单体多院区、长三角医联体、紧密型医联体之间,采用网络直连、前置机模式、区块链技术等不同方式构建起多院区临床数据中心、多院区科研数据中心、多院区运营数据中心,以支撑智慧临床、科研教学、运营管理、患者服务等各项应用,实现“一网一云一中心”的最终管理模式。

而信息一体化的网络架构,则是建立在数据中心(私有云)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为患者提供服务,通过单体多院区专网、医联体专网实现院区间数据共享,同时利用5G专网技术,在远程影像、教学、应急救援、远程手术等方面进行尝试性建设。

建设无围墙云平台过程中,各分部院区实现了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在数据记录(分类、结构化、医学术语);数据处理(脱敏、加密);数据交换(存储、授权、使用)等多个方面实现标准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等57项规范和标准的应用,实现了标准化基础服务(医学标准化术语、医疗数据脱敏、疾病风险预测等);并基于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患者数据(健康信息、诊断信息、治疗信息)共享。

此外,仁济医院还比较成功地应用了AI、区块链等技术,从安全、服务等各个方面提升整个信息系统的完整性。

1. 基于AI技术进行数据隐私处理和医疗大数据治理,实现标准化医疗数据治理;医疗数据脱敏;疾病风险预测;语法、用语自动修正;减少人工重复劳动。

2. 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医联体电子病历交互,实现信息平台去中心化,可持续发展;助力医联体同质化诊疗,便于上级医院监督治疗方案执行情况;电子病历跨区跨院完整记录、展现;有科研价值的跨院病历通过脱敏、整合清洗后形成医联体大数据,更能发挥数据价值;数据使用定向授权,保护隐私。

3. 基于云服务建设医联体平台,实现无服务边界;终端易触达;服务高可用。

通过努力,仁济医院建设了以大数据汇聚、支撑、应用为核心的单体多院区(医联体)一体化信息平台层次架构。

- 大数据汇聚:对多分部、院区中的大量异构数据进行分布式采集,并集中存储和迁移,达到多院区互联、医联体信息互通,构成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基础层——一体化基础信息平台。

- 大数据支撑:通过解决电子病历数据的结构化;语义化加工和安全受控访问等问题,使数据统一规范、安全可控,构成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数据层——单体数据库(HIS、电子病历、移动医疗)和信息集成平台(ESB)。

- 大数据应用:有了数据层的支撑,数据在运营管控、绩效管理、DRGs、临床科研、精准医疗等各方面的应用构成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服务层——集团化运营、医学研究、临床应用等。

基于无围墙信息一体化建设,仁济医院还形成了无围墙单体信息一体化的影像中心、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医学影像AI处理与分析平台、基于医疗大数据的患者为中心的标签体系、基于区块链的胚胎发育追溯系统等多个应用场景。

龚俊表示,借助无围墙信息一体化建设及各项应用服务,仁济医院希望可以实现4个目标:

合理使用各院区资源,为患者提供便捷就医保障;

在各院区、各医联体成员医院的信息系统之间,构建安全统一的信息标准平台,有效控制系统对接成本,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通过对医疗大数据统计分析,明确患者精准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同多方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医疗服务市场,推进医疗行业发展,打造健康服务生态圈。

切实通过信息化建设,全力支撑和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本文根据龚俊副主任在“CHIMA·2021 智慧医院规划与信息治理分论坛”上的讲话内容整理

CHIMA干货分享

医院数据治理的五大重点问题(二)

医院数据治理的五大重点问题(一)

医院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方法与误区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

医院演示预约
提交以下真实信息,我们将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