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考察心血管外科手术诊疗能力
服务能力指标包括手术治疗规模、住院手术谱、外地患者吸引能力。手术治疗规模反映医院心脏大血管疾病外科手术规模,从医院收治患者中筛选主要操作或前15种次要操作中至少包含1种符合心脏大血管疾病外科手术编码的病例,并根据手术操作难度的不同赋予相应权重:类别为手术的病例赋予1的权重,类别为介入治疗/治疗性操作的病例赋予0.3的权重。
住院手术谱的计算则依据《心脏大血管疾病常见外科手术编码》,计算各类常见外科手术的完成例数≥5例的手术的种类数。若患者在同一次住院过程中接受了多种手术操作治疗, 则在不同术式的病例数计算时各计为1例次,若患者在同一次住院中接受了多次某种手术操作治疗,则在该术式的病例计算时,只计为1例次。
心脏大血管疾病(外科治疗)技术能力的评估指标有CMI、RW≥3病例占比、高难度手术谱。高难度外科手术对人员、设备、经验、团队协作等方面有较高要求,根据《心脏大血管疾病高难度外科手术编码》,这类手术包括: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心脏移植术、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David手术、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经皮或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新生儿心血管外科手术、大血管移位的矫治术、肺动脉内膜剥脱术、ROSS手术、Morrow手术和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
质量安全指标包括两个结果指标(风险标化后的手术死亡率、风险标化后的术后延迟出院率)和两个过程类指标(单病种过程指标、单病种血制品使用率)。
风险标化后的手术死亡率和风险标化后的术后延迟出院率主要针对19种心脏大血管疾病常见外科手术,评价专科的整体手术质量和围术期安全性,反映医院的医疗安全情况,以及医院对术后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和处理的及时性。从计算方法来看,两个指标都是相对值,通过与同期全国风险标化后的平均水平的比值得出,让医疗机构了解本专科在全国的水平。
单病种上报率和质控的双重要求
单病种过程指标和单病种血制品使用率两个二级指标都需要结合单病种上报率情况来计算,因此在质量安全这一考察维度,医院首先要提升单病种上报率。
根据《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平台数据补报技术方案》,心脏大血管疾病(外科治疗)需要补报的病种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主动脉瓣置换术(AVR)、二尖瓣置换术(MVR)、房间隔缺损手术(ASD)、室间隔缺损手术(VSD)、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AR)等5个病种的数据。
其中,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AR)是国家单病种2022年新上线的病种,覆盖主要手术ICD-9-CM-3编码:39.73、39.78、39.71的手术出院患者,上报项目数量多达447项。如何快速高效进行单病种上报,CDSreport此前分享过多家医院的案例,可点此链接查看。
心脏大血管疾病(外科治疗)单病种过程指标涉及的单病种手术包括: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等4个单病种;单病种血制品使用率指标涉及的单病种手术包括: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等5个单病种。上述手术均为心脏大血管疾病常见外科手术,用于治疗成人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各病种关键过程指标如见下图:
其中,部分指标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2024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等重合。例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出院二级预防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降脂药、β受体阻滞剂)带药率,各类药物带药率的指标说明和计算方式可参考《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
无论是单病种上报效率和准确率,还是上述过程指标的质控,都很难通过人工实现。CDSreport调研发现,多家医院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工具来提升单病种上报效率和医疗质控效果。《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医疗机构要将专科作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单元,健全专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指导临床专科设置质控专员,制定临床专科质控制度,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数据收集、分析、反馈、上报等工作,明确专科质量安全基线和年度建设目标,充分利用各项质控指标和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自我管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作出针对性调整。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