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关键词: 医保版临床路径
据国家医保局最新通报,截至2025年1月17日,DRG/DIP付费改革已全面落地全国统筹地区。这一创新支付机制通过“按病种打包”模式,依据患者诊断、治疗路径、病情复杂度及资源消耗等维度精准分组,并设定固定支付标准,旨在从源头遏制过度医疗、压缩医保支出水分,同时倒逼医疗资源向高效配置转型。
然而,改革推进过程中,因DRG入组错误导致的医院成本倒挂、医保拒付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一旦入组错误,医院实际提供的医疗服务成本可能高于医保结算金额,或因不符合分组规则而被医保拒付,进而面临医保亏损风险,对其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那么,哪些因素可能导致DRG入组错误率居高不下?又该如何进行优化改进呢?
这些问题要注意
1、主要诊断选择错误:
医生和编码员可能未深刻理解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导致在选择上出现偏差。例如,将孕周错误地作为主要诊断,而不是反映剖宫产原因的并发症或合并症。主要诊断一般应该是:①消耗医疗资源最多,②对患者健康危害最大,③住院时间最长。顺序:先主要、后次要; 先严重、后轻微; 先本科、后别科; 先病因、后症状; 先临床表现、后外部原因。
2、主要诊断过于笼统
ICD-10编码因病因、解剖部位、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不同而各异,把笼统的疾病作为主要诊断会极大影响DRG/DIP入组的正确性。如肠梗阻,有不同的病因,麻痹性肠梗阻K56.000、神经源性肠梗阻K56.001、胆石性肠梗阻K56.300……
3、主要手术及操作错误
主要手术及操作的错填或漏填会导致入错组。手术编码需详细描述手术的具体部位、术式和疾病性质,若编码过于笼统,将导致病例无法准确反映实际治疗情况,从而影响入组结果。
4、主要诊断与主要手术操作不匹配
这种不匹配会导致病例无法正确入组。例如,若主要手术为外科操作,而主要诊断却指向内科疾病,病例可能被错误分入内科组,导致医保结算金额低于实际成本。
5、数据错误或不完整
若上传数据不准确或不完整,病例可能无法被正确分组。数据质量是入组准确性的基础,若主要诊断、住院天数、新生儿体重等关键信息缺失或错误,将直接导致病例无法匹配到合适的分组。
6、医保灰码或不能作为主要诊断的编码
使用医保灰码或不能作为主要诊断的编码,会导致病例无法入组。例如,某些疾病编码仅用于描述疾病状态,而非主要诊断,若错误使用这些编码,将导致病例被排除在DRG/DIP分组之外。
7、临床特征不符合
DRG系统会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若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相应DRG组的要求不符,病例可能被排除在分组之外,导致医保结算金额不足。
8、分组器覆盖有限、编码跳跃
分组器由历史数据推导而来,若历史数据中缺乏对应的主要诊断或操作组合,病例可能无法被正确分组。例如,某些罕见病或新型治疗方式可能未被现有分组器覆盖,导致病例被分入未入组或错误分组。
规范化管理+智能化工具
为有效降低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入组错误率,医院需从规范化管理与智能化工具两大维度协同发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医保控费体系。医保版临床路径作为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工具,结合DRG支付标准与临床诊疗规范,通过诊疗项目系数化等手段,为医院提供了精准的诊疗流程指引,合理调整病种费用结构,提升医院有效收入。
在CDSS的辅助下,医保版临床路径可以实现智能推荐入组和治疗方案,包括各路径不同阶段的医嘱执行或停止,以及路径产生的费用,同时根据临床诊疗规范设置不同级别的提醒、卡控或干预,实现每一条路径和分支路径的个性化定义。
在执行过程中,CDSS能够直观显示当前路径费用标准和有效收入占比、费用消耗比例、路径外费用预警,以及对总费用、各类费用、住院天数、重点项目超诊疗项目系数标准等进行实时预警,方便医生了解或对照差异,实现路径费用的实时预测以及费用风险的实时预警。
同时,CDSS能够针对医嘱违规内容进行智能预警,以此减少不合理行为导致的医保拒付、飞检违规行为的发生。此外,为进一步控制医疗成本,CDSS还能够自动分析病种入组和诊疗方案,智能推荐等效低成本可替换诊疗项目、带量采购替换项目、基药替换项目等优先项目替换医嘱。
根据CDSreport此前报道,某医院引入医保版临床路径半年内,实现费用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其调整后的医疗费用结构中,手术费、化验费、检查费用和治疗费占比近7成,药品费和耗材费仅占25%左右,更合理的费用结构也促使医院整体有效收入占比达到近6成;医保结余从亏损9万余元提升到结余超10万元;次均费用从接近6000元降至路径标准费用参考值的4200余元。
相信在智能化工具的助力下,医院必将能在医保支付改革浪潮中,以精准化运营破局“亏本”困局,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经济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医疗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