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病案质量在医院的权重越来越高,正在成为医疗质量、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运营等方面的重要参考。2021年发布的《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明确了27项指标,2022年发布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对病案首页和编码质量提出高要求,2024年发布的《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首次纳入“提高关键诊疗行为相关记录完整率”目标,这些政策为病案质量管理指出了方向,同时也给医院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快速提升病案质量,跟上时代步伐?唐山中心医院利用AI工具将三级质控体系高效落地,实现了甲级病历率100%,多项国家监测指标接近100%的优秀成绩。
抓住问题寻找解题答案
为切实提升全院病历质量,唐山中心医院重新审视了院内病案质量管理流程,发现由人工对病历进行抽查的方式存在多种弊端。例如,由于质控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每年仅能对约5%的病历进行抽查,且已经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由于质控及编码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有差异,主要工作只能局限于完整性、时效性等形式问题,病历内涵质量难以提升。在临床科室,还存在临床人员高度依赖终末人工质控,质控效果存在严重滞后性;质控医师意识不足,没有严格把关。此外,由于信息化建设不足,管理人员难以获取到病历质量相关数据,找不到关键问题和管理抓手。
可以看到,医院传统病案质控方式已无法满足医院管理及考评要求,因此,医院决心利用信息化建设改变病历质控模式,用人工智能(AI)技术解决医院质控难题。
将质控工作全部转移至线上
对于建设方向的选择,唐山中心医院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在病历书写过程中设置完善的逻辑纠错机制和提示性标识,将病案质量监控由事后检查向事前预防转化;二是根据《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等文件要求提取相关数据,完成相应指标的统计及上报工作。
要实现这两个目标,不仅在技术上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数据结构化处理的要求,在不同环节实现智能提醒等,更需要将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度融合,让AI深入病案管理流程和制度,完全改变传统质控模式。经过多轮的考察和比对,最终医院选择了惠每病历内涵质控系统,并于2023年7月上线。
系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AI技术,能够将患者信息处理为后结构化数据,发现病历中存在的完整性、时效性等形式问题,以及部分逻辑性问题。通过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的深度融合,惠每病历内涵质控系统不仅能够保证患者信息采集的完整性,还能够将病历存在的问题推送至相应端口,辅助临床医生、质控人员或病案归档人员及时修正病历存在的问题。
通过病历质控系统,质控人员能够根据提醒,将病历问题和修改意见一键反馈至临床。临床医生也可以通过系统及时定位病历问题并进行修改,或通过“申诉”将未修改理由反馈至质控人员。在事中提醒和线上反馈等功能基础上,医院完全改变了传统人工终末质控的形式,将质控工作全部迁移至线上,大幅提升了病历书写质量和质控效率。
用AI实现甲级病历率100%
通过临床端、质控端、病案端和管理端不同环节的应用,以及门诊、病历和首页等多个质控应用场景的全覆盖,在惠每病历内涵质控系统的辅助下,医院成功落实了三级质控体系,并打造了“确定改进目标-制定质控规则-AI自动核查-制定改进方法”的PDCA质控管理闭环,病历质量管理进入了正向循环。
质控人员从此前的少量人工抽查完全脱离出来,转而对系统提示有问题的病历进行二次核查,质控重点则从形式质控转向逻辑性等内涵质控。经过与系统的不断磨合,在全量病历自动审核的基础上,质控人员人工审查率从少量抽查迅速提升,最大限度释放了质控人员的作用。
系统上线后,唐山中心医院全院病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问题数量逐渐下降,医院甲级病历率从不足90%逐步提升至100%,且效果保持了超过12个月。《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等文件要求监测的指标中,多项指标接近100%,走在了全国领先行列。高质量病历也为医院DIP病种入组、病案首页编码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医院CMI值、RW值等多个数值得到大幅提升。基于CDSS,医院成功实现了病历质量的大幅提升。同时,医院还将CDSS应用于单病种上报、VTE智能防治等方面,同样取得了亮眼成绩。未来,医院将继续发挥CDSS优势,将其应用到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等工作中,用AI加速医院高质量发展。
想了解更多产品信息或预约产品演示?我们的专业团队随时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