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系统性质控指标填补专业空白
质控指标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质控工作的重要工具。构建科学、规范的医疗质控指标体系对加强科学化、精细化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汇编5.0》,截至2023年底,国家已印发23个专业(专科)类的质控指标。此次门诊管理等专业质控指标的发布后,26个专业(专科)有对应的质控指标。
2022年发布的《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提出了门诊质量管理的概念,明确了门诊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和机制,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的领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定期收集、分析、反馈门诊质量数据,推动门诊质量持续改进。
此次发布的《门诊质控指标》则通过制定具体指标,引导医疗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利用质控指标开展自我管理,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此前的多项医疗质量相关政策中涉及门诊医疗服务内容,并有部分指标与门诊医疗服务相关。
此次发布的《门诊质控指标》则更加系统化,11个指标包括反映门诊信息化建设情况的“门诊电子病历使用率”,反映门诊病历书写规范性和质量的“门诊标准诊断使用率”和“门诊化疗病历记录完整率”,反映门诊医疗质量的“门诊化疗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门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门诊静脉采血相关差错发生率”,反映患者安全的“门诊化疗患者静脉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每千门诊诊疗人次不良事件发生率”,反映医疗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门诊停诊率”等。
02 智能化工具提升门诊病历书写规范和质量
《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提出,医疗机构应当推动门诊电子病历使用,按照《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有关规定建立、记录、修改、使用、保存和管理门诊电子病历信息,确保患者诊疗信息完整、连续并可追溯,“提高门诊电子病历使用率”也多次出现在各项政策中。
从数据来看,门诊电子病历的应用情况已有明显改善。《2022年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的数据显示,2021年纳入分析的3099家医院中,门诊电子病历使用率总体为72.16%,相比于2018年的49.96%提升了22.2%。门诊电子病历的逐渐普及,为门诊病历记录规范化、标准化,提升门诊诊疗数据信息完整性,以及诊疗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打下了基础。
《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医疗机构加强门诊病历等医疗文书管理,开展门诊病历点评及质量控制工作,保障门诊病历内容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门诊质控指标》中的“门诊标准诊断使用率”“门诊化疗病历记录完整率”均与病历书写有关。
门诊标准诊断是指符合《疾病分类与代码国家临床版》中规范的诊断,提高标准门诊诊断使用率,是提高门诊病历书写规范化水平、保障门诊病历书写质量、强化门诊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2021年纳入分析的5033家医院中,门诊标准诊断库使用率平均为75.75%,三级公立医院较高,达到91.15%,二级公立医院最低,为54.45%,有部分省份仅在50%左右。
如何改进这一指标?2024年门诊专业质控工作改进提出,医疗机构要优化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对标准门诊诊断使用实施质量控制,可通过配置信息化智能化设备,辅助医务人员提升标准门诊诊断使用的便捷性。
门诊化疗病历记录涉及较多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化疗前TNM分期;2.化疗方案(包括化疗方案名称、药物剂量等);3.化疗反应;4.各类知情同意书;5.相关辅助检验检查结果;6.随访建议等。在临床工作中,由于门诊患者量大,每位患者的接诊时间有限,若单纯依靠手工填写上述内容,无疑会大大增加临床医生的负担,准确性也无法保障。
在多家医院的病历质控案例中,一个共性的做法是引入智能工具,在医生书写病历的过程中,结合文本结构化、语义理解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病历质控规则,自动校验病历文本,实时提醒病历描述前后不一致、症状体征描述不规范、诊断缺失和辅检不合理、书写不及时等质量缺陷问题,提高门诊病历书写规范性。这种事中质控可以及时纠正偏差,减少终末质控的压力与滞后性。
03 CDSS事中质控,从源头提升门诊医疗质量
《门诊质控指标》还有多项指标涉及门诊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门诊化疗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门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门诊静脉采血相关差错发生率”“门诊化疗患者静脉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每千门诊诊疗人次不良事件发生率”“门诊危急值30分钟内通报完成率”等。
其中,门诊化疗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在化疗期间和随访中出现≥3级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静脉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是指给药错误、药物外渗、由药物引发的2级及以上静脉炎,门诊危急值是指门诊患者在各项检查、检验中发现的危急值,需要在发现危急值30分钟内通知到患者或家属。
一方面,这些指标涉及的内容需要及时、准确记录,才能真实反映门诊诊疗质量;另一方面,要想根据这些指标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需要及时发现并提醒医生避免不当诊疗行为,如给药错误等。
国家门诊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家曾指出,可以依托HIS(医院信息化系统)、EMR(电子病历系统)、医嘱系统等自动、及时采集患者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析门诊患者病历,处理分析数据,结合权威指南等规范医疗行为,提升医疗质量。
目前,部分医院通过在电子病历中嵌入CDSS,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治疗方案推荐、安全提示、风险预警等方面的支持。例如,CDSS在医生下达医嘱时,能够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医嘱合理性审核并向医生提出建议,减少医疗差错,保障患者安全。当医生下达用药医嘱时,系统提供药物说明并对药品的副作用及禁忌证给出警报,核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剂量错误、过敏反应等,规范临床的用药方案。
利用CDSS进行门诊病历质控,不仅可以从书写环节进行数据偏差纠正,保障门诊病历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还能通过智能预警、提示、处置推荐等在事中实现医疗质量管理,从源头保障门诊医疗质量。
【参考资料】
1. 国家质控中心建设观察② | 门诊质控,锁定关键病种
2. 《2022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