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I资讯 > 内文

指标分析|“国考”要求考核的分子病理检测率如何提升?

2025-03-26 关键词: 国考肿瘤质控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4版)》首次纳入了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旨在推动肿瘤治疗的规范化以及信息化建设。在临床和管理工作中,如何提升肿瘤专业医疗质量也成为医疗机构日常工作的核心内容。

首次靶向/免疫治疗前分子病理检测率作为六大监测指标其中之一,是体现临床检查检验环节诊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实际工作中,该项指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相关记录不完整或未规范书写,成为“国考”扣分重要原因。如何实现诊疗行为和病历记录的实时监控,并及时纠正,是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各家医院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治疗前未行病理学诊断视为不规范用药

分子病理检测是病理诊断技术发展的最新分支,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肿瘤基因诊断,它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肿瘤患者手术标本、穿刺标本、脱落细胞、血液以及体液等标本的基因变异信息进行分析,在分子水平上出具基因诊断报告,从而预测肿瘤的发生、发展,协助肿瘤诊断和分型,指导靶向治疗,以及进行预后判断等。

分子病理检测在癌症的诊断、分期和预后评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为任何与肿瘤性质和治疗相关的重大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规范、准确的分子病理检测和诊断,不仅能够辅助临床医生准确判断各系统肿瘤进行分子分型,进而更好地辅助病例诊断,预测临床预后,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还能够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患者首次接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前进行分子病理检测,极大影响着后续治疗和恢复的效率和质量。

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分子靶点的治疗方法。规范进行分子病理检测是确保靶向治疗精准实施的前提。通过准确识别靶点,医生可以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从而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分子病理检测还可以评估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为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用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分子病理检测出的生物标志物能够预测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辅助医生判断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获益和风险,并在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肿瘤细胞变化,为医生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检测患者病情以及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4版)》(以下简称2024版“国考”手册)首次纳入10个癌肿的六大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其中就包括“首次靶向/免疫治疗前分子病理检测率”,涉及乳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4个癌种。在此之前,《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曾明确,只有经组织或细胞学病理确诊或特殊分子病理诊断成立的恶性肿瘤,才有指征使用抗肿瘤药物,否则将视为不规范用药。

政策与指南的重视反映了该项指标对于肿瘤诊疗质量的重要性。首次靶向/免疫治疗前分子病理检测率的提升,不仅能够体现医院在肿瘤诊疗领域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还能为医院在“国考”中赢得更高的分数,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如何有效规范诊疗行为和提升病历书写,成为所有开展肿瘤诊疗业务的医院必须面对的课题。

用CDSS实现临床诊疗实时监控

2024版“国考”手册明确首次靶向/免疫治疗前分子病理检测率主要考核符合纳入条件的乳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4个癌种的患者,首次靶向/免疫治疗前完成分子病理检测的患者数占同期首次靶向/免疫治疗患者数的比例。这些数据涵盖了患者的病理检测结果、治疗方案、治疗时间等多方面信息,数据种类繁多,需要从不同科室的不同信息系统中抽取、统计和标准化。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人工方式提升首次靶向/免疫治疗前分子病理检测率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分子病理检测涉及复杂的检测流程和专业技术人员,检测周期较长,人工难以确保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所有检测工作;另一方面,不同癌种的分子病理检测项目和方法各不相同,人工难以精准地匹配和管理每个患者的检测需求。此外,人工统计和分析大量医疗数据容易出现误差,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影响指标的提升。

目前,肿瘤患者接受治疗前是否已经进行相应病理检测大多由病历质控人员通过抽查的方式进行审查,但该方式存在覆盖病历比例小、难以及时补救、质控标准不统一等弊端,这也成为监测指标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实现将质控工作前移至临床,时刻提醒医生规范诊疗行为并完成病历书写工作,已经成为医院亟须解决的问题。

http://www.huimei.com/real/img/_@@_17457349672366611.jpeg

医疗人工智能技术(AI)的灵活应用正在成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手段。以基于AI技术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为例,其能够读懂患者病历信息,并根据2024版“国考”手册对肿瘤质量监测的相关要求,提醒医生诊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同时指出病历书写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提供修改建议。

以图示为例,该名患者入院诊断为结直肠癌,但在开具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时,CDSS发现病历中未记录或未完整记录“RAS基因检测”信息,通过弹窗提醒应补充记录的位置。医生根据提醒在病历中完善相关记录后,CDSS还会检查入院记录、医嘱等文本中是否有相关检查报告,供医生随时溯源的同时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此外,在患者出院后,CDSS会自动审核出院记录中是否完成相应检查行为的书写记录,在临床最后一关把控病历质量。

以CDSS为基础的肿瘤质量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帮助医生规范临床行为,提高病历书写质量,还显著减轻了质控人员的工作负担,实现了对肿瘤质量监测指标的全面覆盖和精准把控。在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倡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和智慧医院建设的当下,结合医疗AI技术和CDSS的方式将助力更多医院更加高效地完成指标的提升工作,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参考资料:

[1] 温晋暄,Jinjuan Yao,刘泽兵.分子病理检测在实体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肿瘤,2023,43(04):354-358.

[2] 给肿瘤“做核酸”:分子病理破译癌症基因密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

成为我们的

合作伙伴

医院演示预约
提交以下真实信息,我们将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