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临床智能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已成为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效能的核心抓手。面对我国临床专科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国家卫生健康委相继出台多份政策文件,为各级医疗机构指明了发展方向。然而,政策落地难、资源整合不足、管理效能低下等问题仍制约着专科建设的步伐。
2025年初,DeepSeek掀起新一轮大模型应用浪潮,形成从头部医院到区域中心再到基层机构的阶梯式渗透、生态化演进态势。在此基础上的一系列智能体更是在辅助筛查、鉴别诊断、诊疗方案推荐、病历生成等环节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为临床专科建设再次提速升级。
痛点:政策指引现代化专科建设
2021年10月,《“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明确提出,目前我国专科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专科基础薄弱、发展迟缓,整体医疗质量、技术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特别是康复、病理、精神、儿科等专业。同时文件还提出要积极推动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加强人工智能(AI)等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探索实践,争取在计算机智能辅助诊疗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对于具体的管理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数据收集、分析、反馈、上报等工作,充分利用各项质控指标和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自我管理,不断提升临床专科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该项要求对临床专科的信息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024年2月发布的《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试行)》为医疗机构提供了一套科学量化的评价体系,涵盖技术能力、人才梯队、科研创新、服务质量等维度,帮助医疗机构精准定位短板,优化资源配置。
这些政策相辅相成,既强调建设方向,又提供评估工具,以此助推医疗机构形成管理闭环。在刚刚发布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5年版)》中,专科建设要求和质控指标进一步细化和补充,成为评审工作中的“重头戏”。在政策的引导下,医疗机构亟须借助AI技术的辅助,从诊疗流程到质量控制,实现全面智能化升级。
方案:搭建平台打破传统专科壁垒
发表在《中国医院》的论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与策略》指出,信息化建设是医院高效运营、资源有效利用和医疗质量数字化监管的基础。然而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产出和学科影响力建设。而在越来越多智能体涌现的当下,适用于专科诊疗和管理需要的智能体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际上,医疗行业对专科化、精准化AI工具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不同专科面临的临床问题各异,通用模型难以满足专科特定需求;其次,医疗知识更新迭代快,需要能够持续优化的AI系统;第三,临床决策过程复杂,需要AI工具能够提供可解释、可追溯的辅助决策支持。这些需求催生了智能体平台的出现,它不仅能够纳入所有专科的智能体应用,还能够辅助医院和临床医生创建个性化智能体,并在院内分享,以此实现诊疗思维和数据的共享与传承。
面对临床专科建设存在的专业知识存在差异、信息难以互通共享、重复工作量大、数据覆盖广和诊疗过程复杂等现状,针对临床诊疗的智能体平台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惠每临床智能体平台(HM Agent Store)为例,其能够实时抓取所有业务系统的患者数据,在实时更新的权威医学知识库基础上,深入专科诊疗流程各个环节,随时调用临床医生需要的智能体,以“医学助手”的身份帮助医生完成各项诊疗和研究工作。该种方式不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多数医疗机构存在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不足的问题,还为诊疗及管理场景下智能化应用留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该平台支持医生随时下载使用不同专科、不同场景的智能体,帮助医生完成需要耗费大量脑力和时间的工作。同时,医生通过平台可以创建个性化智能体,将诊疗经验进行沉淀,并共享至其他医疗机构,实现知识的广泛传播和高效利用,进一步推动专科建设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在此基础上,医生诊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能够显著提升,能够将更多时间用于患者的诊疗和沟通,以及医学研究等工作,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医院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智能体平台的辅助,医生不仅能高效处理日常诊疗任务,还能在复杂病例中提供更为精准的诊疗方案,推动医学知识的持续更新和应用。
此外,通过多个智能体协同工作,不仅打破了传统专科壁垒,促进了多学科间的无缝协作,更为患者带来了全面、连续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体验。在复杂疾病的诊疗中,各专科智能体协同工作,综合多方面数据,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优诊疗方案。未来,智能体与医疗设备、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将构建“虚实结合”的新型医疗模式,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这种深度融合将实现信息无缝流转,资源配置高效,为专科建设提供强大支撑,推动医疗服务向精准化、个性化发展,最终提升患者诊疗效果和医院综合实力。
案例:助力医院完成2025年目标
在多家医院的实际诊疗工作中,智能体切实发挥了关键作用。以肿瘤专科诊疗为例,其TNM分期和治疗是最重要的两个诊疗环节。通过多个智能体的联合应用,在肿瘤专科能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肿瘤的TNM分期是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的重要依据,但分期过程复杂,标准更新快,容易出现错误。某肿瘤专科医院在肺癌TNM分期工作中面临分期标准更新快、医生掌握不全面、分期过程繁琐等问题,导致分期准确率不高,影响后续治疗方案制定。为解决这一问题,该院胸外科和放疗科联合组建团队,利用智能体平台构建了“肺癌TNM分期”智能体,旨在提高分期的准确性和效率。实际应用中,该智能体能够自动抓取患者,病历中的关键数据,结合最新分期标准,快速生成准确的TNM分期结果。对于不符合“国考”“等评”等不同要求的分期,智能体还能提供调整建议,确保分期符合各项标准。在应用1个月后,该院TNM分期准确率从85%提升至98%,平均分期时间缩减了2倍,肿瘤治疗前TNM分期率提升了30%以上。
肺癌靶向治疗是精准医疗的重要体现,但靶向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指南和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面对复杂的适应症和治疗指南,以及种类繁多的靶向药物,临床医生在综合考量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分期情况、既往治疗史等多个因素后,时常出现用药不当或不合规等情况。为解决该问题,某肿瘤专科医院肿瘤内科联合药学部、病理科等构建了“肺癌靶向治疗合规性审核”智能体,并通过与“肺癌TNM分期”智能体的协同工作,实现了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这种“1+1>2”的方式,不仅为诊疗决策提供了精准分歧依据,更确保了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在实现肺癌靶向治疗的标准化诊疗和精准化管理的同时,也促进了多学科协作和学科发展。
《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末,要“进一步夯实基础专科和平台专科的能力基础,在部分发病率高且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的专病诊疗模式和学科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性突破,建设一批特色临床专科。”可以预见,在智能体的辅助下,专科诊疗质量和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已经部署智能体平台的医院将在完成2025年目标过程中保持“领跑”位置。
参考资料:
1.张泽宇,白雪,方鹏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与策略[J].中国医院,2023,27(08):1-4.DOI:10.19660/j.issn.1671-0592.2023.08.01.
想了解更多产品信息或预约产品演示?我们的专业团队随时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