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I资讯 > 内文

1例确诊背后:戈谢病AI筛查系统默默守护近十万患者健康

关键词: 临床决策支持(CDSS)

戈谢病,这种发病率极低的罕见病,总是狡猾地向患者发起双重的攻击,不仅侵蚀着本应该健康的身体,更在无形中给心灵带来深重的负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缺乏或降低,葡萄糖脑苷脂无法代谢,在体内积聚,导致多脏器受累并呈现进行性加重,可能出现肝肿大、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骨痛、神经系统症状等,让患者痛苦不堪。

梁女士(化名)7年前经骨髓穿刺检测戈谢细胞,然而当年受限于高昂的基因检测费用和临床诊疗规范的缺失,她的治疗仅停留在“头痛医头”的保守阶段。7年间,贫血、骨痛、脾脏肿大持续侵蚀着她的健康,直到2024年末,梁女士因全身水肿入院。但这一次,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诊疗变革,改变了她的医疗路径。

CDS REPORT  |PART 1  戈谢病正在“被看见”

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因溶酶体中葡萄糖脑苷脂酶缺陷,导致脂质在肝、脾、骨髓中疯狂堆积,进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包括脾脏肿大(可达正常15倍)、弥漫性骨痛、血小板减少导致贫血和出血风险增加、神经系统发育受累、肺动脉高压、胆结石以及合并肿瘤等。这意味着,戈谢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严峻挑战。

按照推算,我国戈谢病患者在3000到7000人之间。在已确诊的患者中,超过60%被误诊为血液病或风湿病等疾病。此外,酶替代疗法(ERT)动辄超百万的费用,和基因检测覆盖率较低等现实情况,导致我国罕见病患者常存在误诊、漏诊情况。

为规范罕见病管理,强化临床诊疗工作,降低患者治疗负担,戈谢病在2018年被纳入《第一批罕见病诊疗目录》。同时,戈谢病治疗药物艾格司他、伊米苷酶、维拉苷酶α等药物近些年相继纳入各省医保目录,大幅减少了患者用药负担。

可以看到,为保障罕见病患者的医疗服务水平和生存负担,我国政府正在加快戈谢病等罕见病的研究,旨在从医疗、医保和医药三方面提升罕见病防治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是,如何提升罕见病诊断效率,减少患者确诊时间,仍是患者要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为此,惠每科技开发了戈谢病AI筛查系统,辅助临床守住罕见病诊断的第一道防线。

CDS REPORT  |PART 2  用AI守住筛查第一关

前文提到的梁女士,7年前经骨髓穿刺检出戈谢细胞,但未进行基因检测。同时,由于缺乏诊疗指南,再加上症状初期不明显,她在这7年间只是针对贫血、关节疼痛等症状进行治疗。

这样的治疗能够缓解症状带来的病痛,却无法阻止疾病的发展。2024年11月,梁女士因全身水肿住院,此时她已经出现严重贫血、肝脏损伤、凝血功能异常、脾脏肿大等情况,身体已经严重受损。

http://www.huimei.com/real/img/_@@_17548955633846712.jpg

在梁女士入院后,医生的电子病历上弹出了一条预警信息,显示梁女士为戈谢病高危患者,并已经完成了评估工作。据了解,在临床进行预警的智能系统是基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的戈谢病AI筛查系统。其能够根据患者病历信息中记录的不明原因脾肿大、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症状,迅速识别出戈谢病的可能性,并依据临床指南指导医生进行下一步诊疗行为。

最新版临床指南明确,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是戈谢病诊断的“金标准”,而基因检测则有助于进一步确认分型,对判断疾病程度和预后具有指导作用。骨髓形态学检查能够发现戈谢细胞,但可能存在假阴性、假阳性的情况,因此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系统在预警的同时,还发现梁女士缺少基因检测等必要检查,并推荐医生完成基因检测等工作。而梁女士的基因检测结果也印证了系统的初步判断。检测步骤的完善不仅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了指导,更为医生提升诊疗质量和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AI辅助,罕见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显著提高,为患者赢得了宝贵治疗时机。

CDS REPORT  |PART 3  1年守护近十万名患者

在各项检测结果的客观印证下,梁女士被纳入戈谢病患者管理,并开始使用医保目录中的治疗药物开始有针对性地治疗。

梁女士的案例凸显了智能系统在戈谢病早期识别中的关键作用。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罕见病症状时,CDSS能迅速锁定关键指标,避免误诊漏诊。同时,系统还扮演了“哨兵”角色,能够对每一份病历进行全量审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确保每位患者的戈谢病高危信息都不会被遗漏,让每一位戈谢病患者都能够尽早被发现,及时开展必要治疗,将疾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从2024年6月上线至今,戈谢病AI筛查系统已经辅助医生筛查了近十万名入院患者,共发现了569名戈谢病高危患者,最终确诊1例。

医院医生和管理人员对系统的精准度和高效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计划围绕CDSS展开更多罕见病筛查项目,例如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法布雷病等,进一步提升罕见病诊疗水平。相关的应用成效和建设实践也将被更多医院借鉴,推动智能化医疗体系构建,助力罕见病防治工作全面升级,造福更多患者。